发新帖

《骷髅之舞》

[复制链接]
1587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雅_ 于 2011-8-5 09:18 编辑

       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圣诞夜惊魂》,看起来似乎是阴森恐怖的,运用的素材也可怕吓人,让人看着名字就望而却步,但其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虽透着诡秘,却热闹活泼,充满了奇异的幻想。本身故事性很强,加之音乐的表现力又强,是一首很吸引人的作品。


这部作品是根据卡扎里斯的同名诗作改编:


“吱格,吱格,吱格,
死神按照韵律,
用他的踝骨拍打着基石。
子夜时分,
死神正奏着一支舞曲。

吱格,吱格,吱格,
在他的提琴上……
朔风凛冽,夜色茫茫,
阵阵呻吟,在接木丛中鸣响,
鬼影憧憧,在阴影下闪闪晃晃。
狂奔、跳跃、尸袍飞扬。

吱格,吱格,吱格,
个个打着寒颤。
你听那舞者的白骨格格作响。……                           
但是,嘘!
突然间,他们停止了舞蹈,               
东推西撞,慌忙逃窜——
晨鸡报晓,向着东方。”

库客上专辑号:8.553277



音乐背景:

交响诗《骷髅之舞》又名《死神之舞》(作品第40)

    死神曾经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主题,例如德国画家荷尔本(H,Holbein,1497--1543)在他的木版画《死神之舞》中,就曾把这死神描绘成敲击中世纪古木琴的恐怖形象。早期浪漫主义为了对抗十八世纪的理性与启蒙,甚至连带有恐怖与怪诞这一类近乎病态的偏见,也成为当时的风格特征之一。圣-桑的《骷髅之舞》是依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HCazalis1840--1909)的同名幻想诗作写成,圣-桑原先把这个题材写成一首歌曲,但因它的旋律有点难唱,又把它改为管弦乐曲。

    诗歌描写午夜钟响,死者的骸骨出现在荒凉的牧场上,舞蹈到拂晓鸡啼才逃归墓中。这是一则古老的神活,所叙述的是万圣节之夜,据说每年十月一日,所有的鬼魂在午夜里都聚在一起狂歌乱舞。

   乐曲开始时,竖琴的D音反复出现12次,象征钟鸣12响,宣告鬼魔的时辰已经到来,这是寂静的午夜。墓地的石门随即打开,为首的一个骷髅拿着一把小提琴,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象发出跳舞的邀请,随即召唤众骷髅来狂欢,众骷髅从自己的墓穴里爬出来。根据作者的要求,这把小提琴的定弦为GDAbE,空弦AbE发出的减五度音响,像是骷髅的碰击声。非常不协和的音程给人一种古怪阴森的感觉。接着诸骷髅的群舞便开始了。

    接着相继出现两首圆舞曲,全曲就由这两个主题的不断发展互相交替构成。起初音量很轻,逐渐发展成乐队全奏,聚集到坟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蹈也越来越热烈。

    这两个主题以各种不同的戏剧性笔法和巧妙的技巧进行无数次的变奏反复,其中当干枯的木琴声融入到旋律里时,好像有意模仿骷髅跳舞时用脚踝骨击墓石的声响,从而更逼真地再现了弹奏中世纪古木琴的死神形象。中段以第二主题的变化为主,并插入另一支旋律在这两个主题的之间---中世纪表现末日审判的咏叹调《愤怒的日子》。这首原来属于罗马天主教的安魂曲,现在改为大调并被纳入舞曲的轨道,作为对死神的颁赞。这段音乐有时借第二主题本身的赋格式进行来发展,有时用半音阶乐句的穿插以强调阴风呼啸和鬼魂悲鸣,甚至也可以想象为幽灵的狞笑。

    再现时,乐队不时作旋风般的半音阶下行,到乐曲的最高潮时,第一和第二主题结合在一起。舞蹈的旋风越刮越猛,力度越来越强,气焰越来越器张。这时,狂乱的舞蹈突然中立,圆号的和弦暗示了黎明的微曦,双簧管立即模仿雄鸡的啼叫。热闹的舞会突然停止,骷髅门纷纷逃归各墓穴。小提琴奏起了优美的晨歌,结束在宁静的气氛中。

    《骷髅之舞》创作于1874年,翌年初演后便使作者的声名传遍全欧。无疑地,《骷髅之舞》是圣--桑的流行最广的作品之一。

精彩评论3

沙发
华子  吉大在线 Team  发表于 2011-8-5 10:59:10 | 只看该作者
骷髅拥抱着狂舞
带给人们恐惧和痛苦
嘘...
舞蹈的声浪已经停止
骷髅们仓皇逃跑
因为已鸡鸣破晓..

圣桑的《死之舞》.诡异而华丽。
4
murus  乞丐  发表于 2013-9-28 09:01:12 | 只看该作者
看帖回帖是美德!: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