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点艺小传

[复制链接]
1145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碧落绯梦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4-26 18:12: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必须要仔细看看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面点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春秋战国时 ,谷物品 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并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 。其中麦有大麦 、小麦 之分,黍、稷、稻也有许 多品 。谷物加工技术已从 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 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 。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以烤烙面点 。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崔缇《四民月令》中记述的农家面食有燕饼、煮饼、水溲饼 、酒溲饼等。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 细记 述了“饼,并也。溲 面使合并也。胡饼 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髓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胡饼为炉烤的芝麻烧饼,蒸饼类似馒头,汤饼为水煮的揪面片,髓饼为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 。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了民间节日吃时令面点的习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即蓬糕,从而开了重阳节食糕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面粉、米粉的加工已用重箩筛出极细的面粉,发酵方法日益成形与普及,并出现了蒸笼等炊事用具和面点成形器具。《饼赋》中提到了许多面点品 。如安乾、豚耳、狗舌、剑带 、案成、髓烛 、馒头 、薄壮、起溲、汤饼、牢丸等等。


隋唐五代,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少胡食、面食西来,部分中国面点东传,面点制作进入全盛时期。如馄饨,有了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气馄饨; 毕罗的馅料变化有蟹黄毕罗、天花毕罗等;形状有阔片、细长片、方叶形、厚片等。唐代长安出现了面点铺,专卖胡饼、蒸饼、毕罗等等。长安、金陵一些士大夫家中精于饮食,创制出不少面点名品,有加热成熟后颜色鲜艳不损的樱桃毕罗、汤清可注砚的馄饨、可映字的薄饼和能打结的柔韧面条等。


宋元时期已出现酵子发面的技艺,油酥面团的制作也趋成熟,并创造了用绿豆粉皮、鸡蛋煎饼包馅制兜子、金银卷煎饼的特殊技艺。《梦梁录》记载的包子就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子、笋肉包子、虾鱼包子、江鱼包子、蟹肉包子、鹅鸭包子、七宝包子等等。此时面点制作技艺日趋完善,除包子外,面条的制作方法也有多 ,有先杆后切成条的,有拉拽成宽长条的,有用汤匙拨面人沸水锅中呈鱼形状的,还有用特制有漏孔的木床压成细条入锅的河漏;此外还有用模加压成形再经油炸的油酥面点,先捏成形再用剪刀在外层剪出花样的馒头;糕团已能制出寿桃、寿龟、骆驼蹄、梅花饼等多 象形成品。北宋汴京、南宋临安、元大都等地的面点业十分繁荣,都有专业面点铺,《东京梦华录》中载有专卖包子的、馒头的、肉饼的、胡饼的名铺大店不下十家。其中郑家油饼店有二十余炉,而武成王庙前梅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其市肆之繁荣、面点受民分之喜爱和营业之兴旺不难想象。


明清时期,中国面点中的重要品种大体均已出 ,各风味流派基本形成。面点原料制作更超精细,山东在磨面过筛过程中,粘附在筛框上,基本属纯淀粉性质的飞面和江南将糯米水磨后入袋吊干晾晒而成的澄粉等,已经常使用。清代抻面已能分别拉出三 角形、中空和细如棉线的,品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北京的豌豆黄、驴打滚、萨其玛、芙蓉糕、龙须面、小窝头等,山西的刀削面、抻面,山东的煎饼、饺子、油饼等,苏州的糕团,扬州的包子、浇头面,广州的粉点等,都已名声远扬。

精彩评论4

3
我爱喝酸奶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4-27 02:01: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必须要看。。当然对于那些想买的人来说。。
4
你妹非泥煤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4-27 09:17:43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时间比较忙,没空来,有时间再跟大家聊聊,谢谢!
5
a4346010  乞丐  发表于 2013-11-15 11:11:12 | 只看该作者
帮帮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