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假期经典影视推荐--难以超越的经典《茶馆》--焦菊隐夏醇导演,于是之主演,现场版

[复制链接]
2746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下午看了于是之主演的现场版北京人艺的话剧视频,震撼人心而又不失幽默,非常经典,推荐给大家!

注意哦:如果大家要看一定要选择老版于是之主演,剧场版的。





















简评1:  《不可复制的经典!》
尽管已经是十年来第N次看这片儿了,但看完了,真想给导演和众表演大师们磕一个!
  
  这话绝对不是开玩笑。北京人艺的这个经典版本的《茶馆》,如果当初错过了时机,没能留下这么一个版本的话,实在会是一个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剧中太多老艺术家已经不在世了。)
  
  尽管现如今看这类片子的人不多了,年轻的能知道、更别提读过老舍的人,更是寥寥,但经典就是经典,哪怕一时遭遇冷落,也必不能影响其无限魅力的长久展现!
  
  另:看了人艺新排的话剧《茶馆》,这个感觉就更强烈了!

简评2:《实在太精彩》

昨晚终于把早下在电脑里的话剧茶馆(不是电影版的,而是1992告别演出的录像,不是很清晰,但却是费了我好大功夫才从网上搜到的)看了。真的好看。
   当然不懂什么叫话剧艺术,然而看完确有激动的感觉,想叫好,想说给别人听。就感觉台上的人物一个个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不但是台上当下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可以实实在在的感同身受,他们的过去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离开舞台上那个茶馆后生活的世界,甚至他们的未来与命运,都可以清晰无比,历历在目。还有表演的精彩绝妙,太有戏了。三幕戏,分别隔了二十年,六七十个人物,每人的出身,阶级,性情各不相同,这相对不变的人物性格在跌宕起伏的时代变化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变化着。这许多个各不相同然而都经历了最坎坷的苦难经历而丰富无比的人生,要在短短的三幕戏,小小的茶馆里表达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舞台上那些老艺术家的一举手一投足,怎么看都是戏。于是你恍惚间不由自主的陷入那个时代,与那一个个人生精神交会,同哀同乐。于是最后那一份时代跌宕人生苦难的悲壮感史诗感也就如此强烈,使人不禁怆然。
   看时激动无比,看完回味无穷。还不叫经典吗!
   也有电影版,稍微对照着看了一下。演员还是那些演员,场景也基本上集中在茶馆里,情节对白表演没什么增减变化,所以可以说是对话剧表演的胶片记录,然而由于电影拍摄的断续性,话剧表演的连续性被打断了。在舞台上,一场戏的所有表演是一条连绵不决向前涌动你承我接的河流。有一股始终饱满贯穿始终的气。这股气在电影版中不可避免的被打断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话剧好看。
简评3:无题

一切悲剧都以死亡结束 一切喜剧都以洞房告终 如此看来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以悲剧收场的喜剧 至于盛世季世 平凡如我的个体除了唏嘘感叹 随波逐流 还能做些什么呢?



详评一篇(选择性阅读):
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我看完了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话剧《茶馆》。
  很早之前的时候读过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先生的编剧着实不落窠臼。从一个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上世纪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它冲开了既有话剧作品大多数属于叙事剧、另外一些又基本上是心理剧的“老套子”,敢以一种令观众感觉全新的方式面世。戏中没有统制全盘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专门依赖于看似散在的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汇集出来足以反映三个历史时代的总体画卷。
  但是我觉得,话剧《茶馆》演出的成功,这份军功章里,不光有编剧老舍先生的一半,也有导演焦菊隐先生的一半。话剧《茶馆》由于历史跨度长,人物多,对导演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处理不当,很容易将戏演散了,演塌了,演水了。但是焦菊隐先生的导演功夫有如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笔力透纸背。焦先生不但以对《茶馆》的深刻把握,将其整体化,更重要的是,他把它诗化了,民族化了。
  老舍先生说,《茶馆》中的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焦先生要打破幻觉,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首先他借鉴的就是中国戏剧中音乐音响元素。 焦先生在《虎符》的试验中,借鉴了传统戏曲的锣鼓点,旨在增强话剧的节奏感。但显得生硬,未获成功。在《茶馆》的创造中,吸取了《虎符》的经验,将戏曲锣鼓点的功能,化在舞台音响效果和演员的表演之中。不是“锣鼓”,胜似“锣鼓”,使《茶馆》的节奏,具有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茶馆》中焦先生运用交通工具的音响效果变化作为表现时代变迁的主要效果,或是配以大量剧中特定环境可能有的声响交代场景。比如第一幕的开始一个秋日的上午,茶馆外响起了水车推过的吱吱扭扭的声音,小吃的叫卖声,带哨的鸽子不时飞过的声音,茶馆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擦声,茶馆里伙计的吆喝声,茶客的聊天声,理应外呼,烘托出裕泰茶馆的兴隆热闹。后台呢,也热闹出了一场戏,未上场的演员也发出自己的声响,在台后做效果,就像乐队的各个声部。而导演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按照总谱的要求,随着旋律的起伏,指挥台前台后排练着裕泰茶馆的生活交响乐。
  在焦先生想表现人物心理时,音乐音响又被运用到了该剧中。同样的在第一幕中,焦先生还运用起了中国戏剧中的鼓点儿声,不过这个鼓,是算命瞎子的鼓,在康六卖女儿的一场戏中,焦先生用瞎子的故事做刘麻子说话的背景声,鼓声一声一声响起,就像鼓槌一下一下打在康六心上,使他感到痛苦,绝望。同时这鼓声也打在了观众心上,使观众同期康六的悲惨遭遇。可当刘麻子说,“卖女儿,无论怎么卖,都对不起女儿”这句台词后,鼓声停止,这个时候茶馆只有一种单调的声音,算盘的声音,声音很脆,王掌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打算盘?可以这么设想,二德子寻衅打架,现在又来了一档卖女儿的事情,王掌管不愿管,他不敢表态,但又不能走开,所以只好上柜台算账,当然,他作为茶馆的掌管,只要往柜台上一坐,也许他的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在算盘上,但是他作为茶馆的掌柜,只要往柜台前一坐,拨起算盘子,别人就不便打扰他了,他也就可以避开眼前的烦心事了。但是戏再往下进行,康六慢慢走出去的时候,导演安排了高庄柿子的叫卖声,舞台上茶馆的茶客们却停止了谈话,有的甚至停止了动作,他们并不同情康六的遭遇,而是由于康六的遭遇,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因而,不约而同地陷入沉思,每个人的神情各异,坐立的姿势也不一样。舞台的静场没有使观众觉得漫长,相反在毫无动静中,鼓声,算盘声,叫卖声更能烘托康六的遭遇和他的绝望。
  而在舞台调度中,也能看到焦先生独特的传统戏剧风。焦先生在研究传统戏曲时,发现了曲线的美学特点和美学价值。他说:“舞台活动的线条(即话剧导演中所谓地位的处理)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曲线是用力少而效果大的力量之运用。”“在舞台上,凡是力量用得最经济的活动线条都能收到美的和情绪表现的功效,所以曲线也是最高的活动原则。旧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恰恰都是曲线。” 于是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这一“曲线原理”,来设计《茶馆》所有人物的活动线条。马五爷的活动线条便是其中精彩的一例。焦先生把马五爷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座位上,下场时,让他慢慢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说一声‘再见!’然后稳稳当当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面向观众从台前向台中绕了个大圈子,刚走至台正中,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来,他停下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个举动使茶馆四座震惊。这一下,马五爷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活现在台上,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出场,却让我们又发现焦先生有趣的构想,他借鉴的居然是传统戏剧中演员上场的“亮相”式,宋吴贯穿全剧始终的角色,老舍先生写这个人物,用意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镇压。两人出场时,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手里搭着一样的褂子,从中门上场,先站在台阶上,目光朝四处一扫,先不走到自己固定的座位,而是并排迈着方步,一直走到台前茶馆中央,站定以后看了眼其他的茶客,然后却像京剧龙套出场那样,两人反方向同时一转身,又并排往回走。焦先生这个处理,让我们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两个人的职业和职业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舞台艺术之美。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焦先生最高明的地方。
  但焦先生将传统戏剧借鉴到极致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在《茶馆》的第三幕。在《茶馆》剧本中,第三幕应该是茶馆被收,但是在舞台上,焦先生却将剧本改成了王掌管的自杀。“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戏剧“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诗化的艺术处理,也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指导原则。在第三幕中,三个老人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在剧本中,不过几句台词罢了。可是,在舞台却是那么富有悲怆的诗意。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浓厚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透过那沉重的脚步和飘扬的纸钱, 把无限的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而深刻的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哲学也深蕴其中,可谓神来之笔。
   《茶馆》让我们看到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是表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但是也人艺学派无可逾越的开山剧目。如果说老舍先生诙谐幽默的“京白写作”让《茶馆》“北京化”,那么焦先生让中国戏曲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结合,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使得话剧《茶馆》“民族化”。用学者童道明的话说:“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如果不是焦菊隐,那么我想恐怕中国那时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把《茶馆》如此完美地富有诗意地屹立在舞台上。

精彩评论6

沙发
江海志  创始人  发表于 2010-7-16 20:33:39 | 只看该作者
发现这篇影评也不错,挺有深度的,贴出来:

《怎么冷酷历史和什么样的震撼?》

并不是年轻人的做作式的惊呼。其实我刚到24岁没几天,也不是很年轻了。
   因为我们生长在这个国家,脚踏在这片土地,因此就分明承受了许多。
  说实在的话,现在是莫谈国事的时代,与茶馆中的相比,多的仅仅是放荡的腐朽的异化的“自由”,剩下的和茶馆并无本质区别。
  
   如果你不是一个极端怀疑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历史主义虚无者。那么你必将会明白一个道理——个人并不能嘲笑历史,因为我们就是历史中的一员,或者全新或者守旧,但是终将不能超越。
   看《茶馆》是心酸的,也是震撼的。两个小时,几十年。大历史,小生命。看着失去的历史,我们却又重新获得了时间。
   老舍毕竟是不朽的,据说《茶馆》是很棒的,很少受到争议的老舍的不多的作品。这不是我所关注的,暂且不提了。我们现在强烈的念头就是要表达一种震撼,也许不是强说惆怅吧。
   《茶馆》是历史的,文字的,但不是思想的。它的怀古深度甚至比不上杜甫随便一首咏古怀今的史诗,今人对老舍这部戏剧的“史诗”之流的评价更是不得要领。在茶馆里,生命是鲜活的,历史是鲜活的,虽然那里面永远有着生命不能承受的轻或重。我要说的是,《茶馆》不是伟大的,而是震撼的,针对我们这个文化的心灵深处的。虽然是北方语言文化的北京,但历史的感染力度会让不同的人们相聚,心灵也会交融。《茶馆》浅显的表达,传递百年难解的谜团。人在社会里能有多大的自己主宰的余地?衣食无忧是一种奢侈的生活吗?从善如流,老实巴交的生活还有意义吗?我知道,“旧社会”不会再是解释一切都金字借口。宏大叙事肢解了数不清的人们的生命和意义…… 我想老舍在写这部作品时,想不到自己在十年左右的一天会被迫死去。尽管老舍的茶馆现在已经开放了。
   我们的历史,那段历程和今天并没有截然的分别。所以现在的历史教育堪称腐朽。现在的人们的历史感只停留在自己痛痒。超出就是深邃,深邃就是痛苦。而老舍知道,关于人的历史,不要说的太多,不要解释的太多。过多的借口掩盖不了真实的生活。生活的事实是,总有好人坏人,问题是二者可以打个平手,但千万不要让好人活不下去或者太多的行尸走肉之类的中性人的过量出现。
  
   《茶馆》不想关心政治。我们知道老舍写她的时候正是在新社会的初期。那是一个上升的年代。但老舍还是不经意间从中流露出来些许隐忧。这不是忧国忧民的,而是小小生命的挣扎。新社会和就社会的称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等级和压迫成为无可改变的事实。
   所以我会说,哲学是会要人命的。你想的太多太深,也许就会渗入你的生命,从而让你不习惯现实的土地。《茶馆》无疑就是不想想太多,她只是笑或哭泣,也许混合二者。她不想争论政治,规则,制度,只想老实的平稳的喝茶。然而人类一旦进入政治社会就不再有什么桃花源,人自己进步的事实也伴随着政治的恐怖。《茶馆》是企图回避的,然而最终让观者回避不了我们自己置身其中的历史和多少感觉到的震撼。
   你震撼什么?我震撼的是我在《茶馆》中看到的许多熟悉的现实人物。他们甚至是超历史的。我们看到了老舍无意或有意提出的人的难解之问题。我震撼的是生命的苍老,历史演变的冷酷。我震撼的是哭和笑有时候难以分清。
   最后再给老舍先生深深的默哀和鞠躬,并继续鄙视从《茶馆》映射出的这个时代…………
3
whgoehdyzl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0-8-4 14:17:0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了电视剧版的  感觉没老版的那种沧桑的味道了   逝去不光是时光!!
4
江海志  创始人  发表于 2010-8-4 17:02:1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看电视剧了,太烂
5
ffff  版主  发表于 2010-11-6 19:39:1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不错
6
ffff  版主  发表于 2010-11-6 19:39:27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不错
7
骑驴上高速  版主  发表于 2010-11-15 21:06:14 | 只看该作者
表示马上去看-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