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校长展涛:开放资源—让我们的学生“尽享吉大”

[复制链接]
900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我们探讨“关注学生成长”这个话题时,自然会谈到学校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哪些资源。这个时候我们常常面对的是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经费紧张所造成的“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现有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也就是说有很多现有的“宝贵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还没有“惠及”到我们的学生。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谈的正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这个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尽享吉大”,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的现有资源潜力还很大,甚至可以说“潜力无限”!
  一.图书资源
  我们是全国高校藏书数量最大的大学之一,图书资料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们现有图书资料对学生的开放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呢?请大家共同考虑,比如:
  1.能否进一步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包括每天的开放时间,晚上、周末和假期的开放时间等);能否“有条件”地加每名学生借阅图书的数量;能否缩短图书的“周转期限”;能否设立“新到图书阅览区”;能否实现学生在自己所在的校园“跨校区图书借还”;等等。
  2.能否进一步开放图书资料和网络数据库资源?即能否将全部图书资料和学术数据库都面向研究生及本科生开放,至少是“有条件”的开放?
  3.能否向本科生开放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图书资料?至少是“有条件”地开放?
  以上所说的“有条件”是指,在不能做到“无条件”开放的情况下,应该对“有需要的学生”开放(比如对本科生“预约开放”),应该“在特定时间内”向所有学生开放(比如学院图书室每周有一天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开放日”)。
  二.实验室资源
  对于“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今年学校在经费支持上明显提高了。这些经费将用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用于支持更多的本科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同学们将明显感受到这一变化。
  除了“教学实验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重点实验室”,文科还有”教育部研究基地”,这是我们作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科研优势。这些优质的科研资源如何才能够让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享受”到呢?今年,学校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列出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创新科研工作,教务处也增加了支持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经费数额,这些举措将使更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这些实验室和基地“参与”科研工作。
  建议这些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学生,特别是对本科生的开放。例如,每个学期应该至少有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日”,学生自愿参加,参观和体验实验室,再配合以普及性的学术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增强他们的学术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建议在新的学期开始之后集中时间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三.体育设施与学生活动场馆资源
  这一部分资源的开放是学生们一直“要求”和“关注”的。仅仅从我参加的几次学生座谈会看,大家“要求强烈”。我们的工作有改进,但离“学生满意”还有很大的距离。
  1.体育设施与场馆。建议扩大开放时间,所用体育运动场馆,除了保证学生体育课需要之外,其他时间必须开放。可以通过聘任“勤工助学”学生来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建议,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生委员会”,与管理单位体育学院之间建立及时顺畅的沟通,并评价监督开放和服务的质量。
  2.报告厅等学生文化艺术和学术活动场馆。现在学校的报告厅管理渠道多样,有工会管理、后勤集团管理、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学院管理等多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活动的场馆明显不足,申请使用这些场馆的手续复杂。去年我们曾经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工会所管理的报告厅为学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建议每个管理报告厅的单位都提出“向学生开放”的具体举措,简化申请的手续,把我们“最好”的报告厅和活动场馆向学生开放,为学生的各类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如何在管理机制上解决“开放”和“协调”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索。
  四.名师资源
  从学术氛围上看,中心校区比其他校区有明显的优势,各种学术报告和名师讲座丰富多彩。如何让每个校园都充满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呢?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名师资源”。
  如何让所有学生“共享”吉大的名师呢?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吉大的名师走出学院、走出所在的校区,让名师在各个校园中“流动”起来。组织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学校职能部门组织“跨校园”学术报告是一种形式,但这样的“数量”终究很有限。我看要主要应该依靠各个学院和学生社团自己组织。比如,我们每个学院可以提供一个“名师讲座推荐名单”(在教师自愿和义务的基础上),供其他学院或者学生社团选择,邀请做专题报告;或者每个学院选择一两个学院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邀请“合作学院”的名师来自己学院为学生做报告。这种“合作伙伴”和“邀请报告”主要应该是“跨校园”的。通过各种方式让我们吉大名师在校园里流动起来!
  五.“专业”资源
  这是一篇“大文章”!这里所说的“专业资源”就是我们吉林大学特有的“学科综合优势”。从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来看,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必须注重“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而这正是我们吉林大学最大的优势所在。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潜在的优势”惠及我们的学生呢?
  从学校现在的状况来看,最简单有效地模式就是推出更多的“双学位”或者“双专业”组合,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举几个例子:
  1.我们有很强的工科,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中将来有不少要走向“企业管理岗位”。我们“管理学院”可以设计一个专门面向工科学生的“企业管理”第二学士学位或者“企业管理”辅修专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再举一个语言类专业的例子。选择学习英语、日语等外语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多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这个时候,如果他们还能具有另外一个“专业”,将使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显著提升。所以,我们可以为所有“语言”类专业学生设计诸如“国际贸易”、“新闻专业”等作为第二学士学位或者辅修专业。
  3.举一个交叉学科的例子。现在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涉及很多不同的领域,包括经济、法律、公共政策、公共卫生等,当我们从这些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时,都需要对“环境问题”本身有系统的了解,特别是环境问题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面向这些学生设计一个“环境科学”辅修专业甚至“第二学士学位”,那对于未来他们研究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与公共卫生等重大课题将很有帮助。
  4.为研究生设计“双专业”或者“双学位”在现有的政策上还有障碍。能否让攻读“科学学位”的硕士生兼读一个“专业学位”值得我们探索。例如,“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涉及很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我们能否为学习材料、机械、甚至新闻媒体等学科的硕士生设计一个辅修“专业学位”?
  5.利用“保研学生”在不同学科间的流动推动“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我们每年“保研”留在本校“读研”的学生很多,可以利用我们的学科综合优势推动这个群体学生在不同学科间“流动”。例如,法学院可以提出“接受1名环资学院保研学生”,医学院提出“接受2名化学院保研学生”等,把这些“保送资格”与“接受计划”都确定下来,落实到位,形成制度。
  以上只是几个“个案”的例子。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双专业”、“双学位”的选择机会,将形成吉林大学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色。设想,如果我们经过几年的时间能够让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这样的机会,这个特色就不再是局部性的,而是有整体影响和惠及很多学生的。由于我们有“暑期小学期”这个模式,因而为“双专业”和“双学位”的推进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学校在本科双学位的政策争取上也获得了省教育厅的支持,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有计划的逐步推进了!
  六.学生资源
  我们还有一个宝贵的资源,就是学生,是分布在众多不同学科中的学生们。如何让学生共享“学生资源”?最有效地办法就是鼓励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的交流。
  推动这项工作,学校层面上可以做的事情是组织一些论坛和交流活动,形成“品牌”和“示范”,增强大家的“交流意识”。从学院层面上则需要鼓励支持自己的学生走出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生建立“交流”。我想最主要的形式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特别是学校和学院的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建议大家围绕社会和学术热点经常性的推出“热点论坛”,比如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农村问题”、“教育规划纲要”等展开讨论,也可以两个学院之间的学生建立“跨学院论坛”,比如医学与哲学社会学院,药学与化学院等。总之,让“交流”成为我们校园的一种风尚,让我们的学生在交流中锻炼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
  让我们的学生“尽享吉大”,潜力无限,创新无限。

精彩评论2

沙发
Ansure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0-2-26 21:01:4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有真正的行动,那倒是很不错
3
木晨  版主  发表于 2010-2-28 11:46:55 | 只看该作者
展校长很有魄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